新闻中心 分类>>

上海首条电动自行车星空体育注册可以走越江隧道了今晚启用其他越江隧道能否效仿?

2025-02-16 16:26:5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虽然是改造项目,工程量不大,但这次调整的重要性却不小。业内人士看来,不只是开放了一条隧道,与其匹配的信号灯和车道优化、后期的精细化运营等等藏在背后的一整套非机动车交通组织体系调整,更复杂也更关键,将为上海正在研究的慢行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和升级,提供可推广经验。

  长期以来,上海的非机动车过江交通方式较为单一,通常以轮渡为主。每到早晚高峰及收渡前,渡口前通常会挤满亟待过江的非机动车,其中既有上下班通勤的市民,也有跨江送外卖的骑手。

  根据上海轮渡发布的信息,目前上海共有17条越江轮渡线分钟一班次。因不定时拥堵延误、易受天气影响、非全天候运营特点,无法完全解决非机动车,特别是夜间过江的需求。

  不少外卖骑手和通勤市民选择铤而走险“上桥入隧”。复兴东路隧道的浦东端连接浦东新区张杨路、崂山西路,浦西端连接黄浦区复兴东路、光启路,这些区域正是上海市中心的核心地带,人口密集且有商业区,因为越江需求量大,一度是违规行为的“重灾区”。

  2023年7月,上海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市商务委,针对骑手违规这一现象,约谈全市19家外卖平台,要求不派发跨江订单,试图从源头上制止外卖骑手冒险“上桥入隧”违法行为。但据媒体报道,约谈半月后,外卖平台仍可跨江点单。2024年,也有多家媒体报道过外卖骑手和闪送员夜间违规入隧问题。

  非机动车“过江难”问题由来已久,且屡禁不止,暴露的是需求长期存在,缺乏替代性通行方案的交通供需矛盾。

  从今天起,复兴东路隧道上层开设电动自行车夜间通行通道,便成为破题的一处“试验田”。

  记者在现场看到,复兴东路隧道浦西入口处,花坛的一部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隔离栏。白天隔离栏位置不变,电动自行车不可驶入上层隧道。到了夜间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在隧道上下层分流处,机动车将被引导至下层通行。星空体育注册到了上层近入口处,花坛里的隔离栏被拉开,右侧车道上的电动自行车可从该入口驶入,通往上层隧道。

  在浦东段近入口处,张杨路最右侧机动车道改为可变车道,白天供机动车通行,夜间23时至次日凌晨5时则是专供非机动车通行,这也是上海首次尝试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可变。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改造,自行车、共享单车、滑板车等其他非机动车仍禁止进入隧道。

  在上层近入口处,夜间特定时间段内,花坛里的隔离栏被拉开,右侧车道上的电动自行车可从该入口驶入,通往上层隧道 束涵 摄

  没那么简单。复兴东路隧道之所以作为试点,在于它天生的“基因”。这是上海第一条双管双层隧道,按照原先的设计,隧道空间一分为二,上层是2个小型车车道,下层是一个大型车车道(专门通行公交、货车等)。因上下层分流,复兴东路隧道具备了通行空间独立技术条件,在夜间特殊时段上层开放给电动自行车,可以杜绝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交通风险。

  “另外,周边区域长期存在非机动车夜间越江需求,且隧道夜间交通饱和度低,开放上层供电动自行车通行,对机动车越江影响小。”上海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是所有的越江隧道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7条规定:道路划设专用车道的,在专用车道内,只准许规定的车辆通行,其他车辆不得进入专用车道内行驶。在全国很多城市,出于通风、安全等考虑,越江隧道被划为机动车专用通道,禁止非机动车通行。

  相比之下,越江大桥“扩容”的步子迈得早一点。2020年8月,黄浦江上第一桥——黄浦江公铁大桥,也就是现在的松浦大桥完成改造,上层公路桥由2车道拓宽为6车道,下层的废弃铁路改造为非机动车及行人专用通道,实现了人车分离。

  几个月后,昆阳路越江大桥人非通道正式开放交通,这是座能“走”的大桥,采用“错层布置”设计,上层供机动车辆通行,行人和非机动车可通过两岸的垂直电梯,到达主桥的下层桥面,慢行过江往返奉贤、闵行两区。

  还有正在施工的黄浦江上首座悬索桥——嘉松公路越江大桥,主桥及引桥两侧均设置了慢行系统。“设置非机动车道的跨黄浦江桥梁占少数,且无法实现直接骑行过江。比如,非机动车经过辰塔大桥需采用梯道推行方式过江,昆阳路越江大桥因桥身高度原因,非机动车需先搭乘电梯而后过江。”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建的嘉松公路越江大桥,在未来通车之后,非机动车能直接骑行过江,这在黄浦江越江桥梁中属于首例。

  盘点这些非机动车可通行的越江大桥,大多有个共同特质——身处郊区。对于市区人民来说,“远水救不了近渴”。有人寄希望于轮渡这一过江主要方式,提出“是否可以延长运营时间”?

  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25日,上海轮渡三条航线延时运营。数据显示,延时运营首周,杜吴线人;杨复线人。民丹线人。

  “轮渡延时运营后,数据显示确实解决了小部分人的需求,但对于缓解机动车夜间过江难问题,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上海轮渡相关人士坦言。

  轮渡推出延时服务后,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非机动车使用场景大大增加,快递员、外卖员、跑腿、代驾等群体极度依赖非机动车出行,且工作时间不确定,他们的过江需求,仅仅依靠轮渡肯定无法满足。“除了轮渡延时运营外,现有桥隧能否开辟非机动车道,观光隧道能否改造成慢行隧道;或参考恶劣天气轮渡停航时交警集中护送非机动车隧道通行,在夜间轮渡停航后定时定点形成机制。”

  长期以来,关于黄浦江越江设施,管理者的关注点几乎都是围绕满足机动车需求展开的。据统计,目前上海黄浦江共有18条越江隧道、13座越江大桥投入运营,还有龙水南路隧道、隆昌路隧道、嘉松公路越江大桥等正在建设当中。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施政看来,上海将非机动车群体的出行权益,系统性纳入跨江交通网络,是为慢行交通体系完善补上了关键拼图。

  2024年,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桥入隧现象,施政便提议,应当在中心城区保留一条合法通行的通道,让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可以在夜间通行。半年多来,她亲眼见证了提议从构想变为现实。

  实际上,上海的越江隧道在设计之初,几乎都是为了方便机动车通行。为了应对如今新业态下涌现的非机动车过江需求,现有的隧道能否通过改造,开放给非机动车使用,则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周边的通行需求量大不大”“如果开放行使安全吗”“对机动车通行会有影响吗”“隧道坡度一般较大,非机动车能上得去吗”……

  更加考验城市管理水平的,则是后续运营问题。根据目前披露信息,复兴东路隧道的交通软硬件配套都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进出口及周边区域交通标志标线已经调整;非机动车通行限速设置为15公里/小时。

  交通部门也同步开始编制适用于应对电动自行车通行风险的隧道应急处置预案,通车之后,还将跟踪评估运行情况,积累非机动车安全越江通行管理经验。

  “复兴东路隧道面向非机动车进行的一系列软硬件调整,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让城市管理者去思考,上海慢行交通网络应当如何进行系统性的优化提升。”施政说,目前上海慢行交通工具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就有1200万辆左右,过江需求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今年,各管理部门的“十五五”规划都在酝酿当中,针对慢行群体的交通出行,从基础车道、标识到后续管理规范也应当纳入规划考虑,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完善。

  关于慢行交通网络建设,上海早有探索。2021年,上海市交通委发布《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为非机动车路网、车道宽度及禁非路段的恢复提供了详细指导。星空体育注册该规划强调建设更多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并在自行车与机动车共用的道路上调整两者比例,确保骑行者能够在宽阔、直接、快速且易于识别的道路上顺畅出行,提升骑行体验和安全性。

  放眼全球,阿姆斯特丹是慢行体系相对完备的城市之一,也被许多城市借鉴参考。上海市测绘院技术人员何璇迪介绍,阿姆斯特丹拥有一套完整独立且出行友好的标识体系。“完整独立”是指,针对非机动车拥有专门的红绿灯系统、路牌、地面标识,确保骑行者能够安全顺畅出行。比如,独特的红色车道,避免骑行时迷失方向,随处可见停车导示牌指向最近的停车场等。

  虽然上海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经验,但仍有不少值得对标的细节。除了开辟更多、更通畅的慢行通道,非机动车停放问题也是上海推广慢行交通的一大难题。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停车一直是市民和政府面临的困扰。停车设施的设置与城市空间布局及交通形式密切相关。轨交站附近的自行车停放点需求迫切,需要优先解决,以便骑行者能够便捷地接驳公共交通,提升整体出行效率。

搜索